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機構設置
創(chuàng)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文化副刊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曹宇虹團隊與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團隊,利用納米技術提高了高稈野生稻抗種子落粒性,為未來水稻育種帶來了新希望。相關研究成果以Improving Seed Shattering Resistance in Wild?O. alta?Rice with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 Delivery Systems為題,發(fā)表在《納米快報》(Nano Letters)上。
高稈野生稻是多倍體野生水稻,擁有CCDD基因組,具有生物量大、抗逆性強的特點,如耐旱、耐鹽和抗病蟲害等。而這種野生稻存在種子易脫落的缺陷。這意味著,在成熟期,稻穗上的種子易掉落,導致收成減少。這限制了高稈野生稻在農業(yè)生產中的應用。
此前,科學家嘗試通過基因工程手段如基因敲除和基因編輯,來抑制控制種子脫落的關鍵基因。然而,這些方法往往影響植物的其他重要功能。
為解決這一難題,該團隊轉而利用納米技術開展研究??蒲腥藛T使用介孔二氧化硅納米顆粒(MSNs)作為載體,將小干擾RNA(siRNA)傳遞到高稈野生稻的細胞中。研究顯示,siRNA可以特異性地沉默與種子脫落相關的基因,而不對植物的其他功能產生永久性影響。
通過葉面噴灑的方式,MSNs穿透了水稻葉片的蠟質層,將siRNA送入植物細胞。實驗結果顯示,目標基因的表達降低,種子脫落現象得到改善。這一方法可以同時針對多個基因,實現多重基因的調控。
這一成果為改良野生水稻的種子脫落性提供了全新策略,有望為提高水稻產量和穩(wěn)定性作出貢獻。這一方法展示了納米技術在植物生物技術領域的潛力,并為其他作物的改良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相關項目的支持。
MSN遞送siRNA抑制水稻落粒工作模式圖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