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機構設置
創(chuàng)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文化副刊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魚類病毒病的爆發(fā)與流行是我國水產養(yǎng)殖尤其是集約化養(yǎng)殖的最重要威脅之一。我國科研人員發(fā)現系列魚類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的負調控因子,可作為培育抗病毒魚類新品種的候選基因靶標。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魚類低氧生物學學科組通過病毒感染后的轉錄組分析,篩選到魚類受病毒感染調控的一系列因子。他們利用斑馬魚這一模式魚類,并結合分子生物學技術,系統(tǒng)分析了這些因子在魚類抗病毒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機制。
研究發(fā)現:精氨酸甲基化轉移酶prmt7通過抑制RLR信號通路,負調控魚類抗病毒反應;精氨酸甲基化轉移酶prmt3通過阻止irf3的磷酸化,負調控魚類抗病毒反應;脯氨酸羥基化酶phd3通過阻止irf7的入核,負調控魚類抗病毒反應等。此外,研究人員還證明:信號通路中重要轉錄因子p65是魚類抗病毒反應所必需的重要因子。
目前,這些研究成果均已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fā)表。中科院水生所魚類低氧生物學學科組負責人介紹說,魚類作為較原始的有頜類動物類群,對病毒感染的獲得性免疫反應往往不顯著,免疫記憶也相對較弱。同時,魚類病毒感染引起的爆發(fā)性死亡,一般發(fā)生在病毒感染后的1至2周內,而這正是天然免疫系統(tǒng)發(fā)揮主要作用的階段。因此,在闡明魚類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機制的基礎上,以天然免疫反應負調控因子作為分子靶標,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培育抗病毒魚類新品種,是我國水產養(yǎng)殖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方向。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