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播報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老一輩山地所人便著眼于對318國道、317國道山地災害的調(diào)查和防治研究。我國首位從事泥石流研究的中科院院士崔鵬,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就在川藏交通廊道上開展減災研究,2000年以后,又持續(xù)聚焦川藏交通減災與工程安全,并在減災機理及防治技術(shù)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從既有的川藏公路,到規(guī)劃中的川藏鐵路和川藏高速公路,山地所人對山地災害研究的積淀,在川藏交通廊道的災害調(diào)查、交通選線選址、災害防治工程中都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這條涵蓋了中國最多山地災害災種的交通廊道上,山地所老一輩科學家曾帶著如今已成為總工程師、研究員的游勇,從米堆溝溝口徒步攀登至米堆冰川上游,考察冰川泥石流的松散物源。
餓了,用當?shù)夭孛窭相l(xiāng)給的生牛肉果腹;累了,在修路工程隊的木板上夜宿。那時的游勇不過二十五六歲,便已開始跟隨老一輩科學家行走在川藏交通廊道,為川藏公路的前期改造風餐露宿。5月離開,9月歸,回到研究所時,門衛(wèi)已認不出被高原風吹日曬“雕琢”過的科學家們。
如今,西藏的發(fā)展需要更高標準的交通設施保障。川藏鐵路、川藏高速公路,再次讓山地所人多年在川藏交通廊道的積淀綻放光芒。
此時,游勇已從二十幾歲的“青科”,變成五十幾歲的科研領路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高原反應越來越嚴重,但跟隨在他身后的隊伍卻日漸龐大。他們的身旁,是全所兩百余科研人員的支持,是年輕一代科研人員在一次次科學考察中的執(zhí)著堅守。
雖然,年輕的科研人員楊宗佶曾在滑坡體的考察取樣中,看到巨石滾落到距離同事兩三米處,驚出一身冷汗;雖然,女性科研人員李秀珍,在考察中看到寄居在同事身上吸血的螞蟥仍心有余悸……但年輕一代山地所人繼承的不怕苦不喊累的精神,支持他們在高海拔、長時間的野外作業(yè)中,依然能夠苦中作樂。
記者跟隨科研人員考察川藏交通廊道期間,四川茂縣發(fā)生特大型山地滑坡,致使一百余人被掩埋,山地所人在第一時間組織隊伍奔赴受災現(xiàn)場。
在山地所人身上,山地災害已成為他們最敏感的神經(jīng)。這份基于對國計民生安危責任的大愛,讓山地所人在一次次山地災害中與救援人員一道,成為向災而行的勇士;也在一次次重大工程保障中,成為排查災害、防御災害的排頭兵。
未來,我們或許仍無法完全抵御災害的侵襲,但這樣一個在位于海拔四五千米的滑坡堆積體上勘察探測、在坡度四五十度的泥石流堆積體上研究取樣的科學家群體,仍值得人們?yōu)樗麄兊呐c贊。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quán)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quán)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quán)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