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播報
2010年冬日的一天,陽光灑向北京市海淀區(qū)一棟墻體泛黃脫落的老式板樓。16歲的李星煜同10余名中學生有些許緊張,因為他們要拜訪住在這里的一位著名科學家。
門一打開,慈祥和藹的王綬琯側(cè)身迎接他們進屋,所有學生擠在客廳僅有的一張小沙發(fā)上。那一個上午,行動緩慢但思維敏捷的王綬琯與每一位學生親切地聊著科研與學業(yè)??粗鴮W生們求知若渴的模樣,87歲的王綬琯欣慰地笑了。
那是李星煜記憶中,最后一次去看望王綬琯先生。
2021年1月28日,我國射電天文學開創(chuàng)者、中國科學院院士王綬琯與世長辭,享年98歲。3年過去了,這顆“科學啟明星”依舊閃耀,從他一手創(chuàng)辦的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在科學界嶄露頭角的“新星”。
打破科學家與中學生之間的墻
1998年,75歲的王綬琯忙得腳不沾地,接電話、開會、看材料、改稿子……“我記得那時候每逢周末,家里總會來很多人,有老師也有中學生?!北藭r,工作繁忙的王熒還不知道父親在忙什么。
實際上,王綬琯在干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大事。他提筆致函幾十位院士專家,希望一同呼吁開展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活動,這很快便得到了包括錢學森在內(nèi)的60位科學家的支持。他們聯(lián)名發(fā)出《關于開展首都青少年科技俱樂部活動的倡議》。
1999年,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成立。該俱樂部作為中學生和科學之間的一座“以科會友”的橋梁,發(fā)動并組織對科學有興趣的優(yōu)秀高中生利用課余和假期時間走進國家重點實驗室,體驗科研實踐訓練,并參加科學名家講座、與科學家面對面等活動。
“人的一生會走很長的路,一路上常常需要有人拉一把。我年輕時的路走得很艱難,因遇到了幾雙‘大手’才有幸走進科學的世界。”幾十年過去了,成為“大手”的王綬琯有了“拉小手”的愿望,希望給那些有志于科學研究的孩子創(chuàng)造機遇。
25年前,信息相對閉塞,科研資源也比較稀缺,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的成立,為我國青少年科學教育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懷揣對科學的憧憬,李星煜讀高一時就開始參加科學名家講座。“每場講座的內(nèi)容就像開盲盒,物理、天文、生物、航天、植物……非常有趣?!?/p>
其中一場講座給李星煜留下深刻印象。那場講座的授課老師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匡廷云,“75歲的她舉手投足間都很優(yōu)雅,措辭非常有力量。她的學術造詣令我十分崇拜”。
有這樣一位女性榜樣,李星煜心中立志投身科研的底氣更足了。2011年,她以優(yōu)異成績被保送清華大學,2014年通過學校參加美國喬治城大學交換生項目,為扎根科研打下基礎。
“我在喬治城大學的實驗室工作一段時間后,想出去闖一闖,就給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一位心理學教授發(fā)申請郵件。我向她介紹了自己的求學經(jīng)歷,并表示每周可以工作40個小時,以表決心?!崩钚庆舷颉吨袊茖W報》回憶,收到對方邀請后,她提上行李、坐上大巴就搬到了費城,租了一間僅有一張床墊的小臥室住了兩個月。
從以前容易緊張、不敢展現(xiàn)自己到現(xiàn)在從容表達、自信滿滿,李星煜認為,這是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帶給她的蛻變。
“科技俱樂部打破了我與科學家之間的那道墻,給普通家庭的孩子提供了機會,讓我們在一次次鍛煉中敢于與科學家對話,也有了為自己爭取機會的勇氣?!崩钚庆险f。
“不是花瓶,要辦實事兒”
年輕時的王綬琯,對星空很是著迷。他可以從晚8點到凌晨4點一直在天文臺操作望遠鏡,日復一日晝夜顛倒也不覺得艱苦。
經(jīng)過70余年的堅守與耕耘,王綬琯為我國天文事業(yè)作出了巨大貢獻。
他開創(chuàng)了中國射電天文學觀測研究,領導研制出中國首臺射電天文望遠鏡等重要觀測設備,并提出實現(xiàn)超大規(guī)模光譜巡天的科學思想。他在20世紀90年代與蘇定強等科學家共創(chuàng)的國家“九五”重大科學工程“大天區(qū)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LAMOST),已成為我國光學天文重要的創(chuàng)新平臺。
“北京時間”與王綬琯也有關。20世紀50年代,他和上海徐家匯觀象臺的同事合作,將中國的授時精度提到了百分之一秒。
王綬琯對科研的那份細致與嚴謹,也延續(xù)到了建設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上。每一個活動方案,他都親自參與。
王綬琯親手設計的中學生科學素質(zhì)教育活動有兩項:一是在高中階段開展的“科研實踐”活動,1999年至今已有31所學校的3300余名學生參加;二是針對初中群體的“校園科普”活動,先后在北京市8所中學共約20個初中班進行“實驗”,時間長達五六年。
王綬琯非常重視在“校園科普”活動期間中學科技教師提交的科普文稿,為了避免文中出現(xiàn)科學錯誤,每一篇文章他都仔細修改。這些“校園科普”活動中珍貴的“實驗”成果匯集在由王綬琯主編的《教學生做科普》一書中。該書成為青少年科學教育中的經(jīng)典著作。
“科技俱樂部創(chuàng)辦之初,他就對我說‘科技俱樂部不是花瓶,不能做做樣子,要辦實事兒’?!北本┣嗌倌昕萍季銟凡棵貢L周琳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1999至2024年,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活動委員會聘請了873位科研導師,舉辦科學名家講座系列活動192場,其中院士作報告127場。
“再難也要做下去”
2017年底,王綬琯住進了醫(yī)院。在生命的最后時光,他經(jīng)常囑咐女兒:“科技俱樂部要精耕細作地干好。”王熒知道,這是除了天文科研和國際科學進展外,父親最牽掛的事。
如今,北京青少年科技俱樂部的基地學校從最初的4所增至31所。“我們很想幫助更多孩子,將輻射的高中拓展到懷柔、平谷、昌平乃至京外更遠的地區(qū),但很多時候心有余而力不足,其中經(jīng)費就是很大的問題?!蓖鯚烧f。
參與科技俱樂部活動的科學家都是志愿者,“這種對孩子無私的大愛、對培養(yǎng)人才的默默奉獻,就是科學家精神最好的體現(xiàn)?!敝芰照f。
令人欣慰的是,科學薪火相傳,一批30多歲的往屆學生會員已成長為國際科學前沿研究項目領軍人物。他們中的許多人又重新回到科技俱樂部,做起了志愿者和導師,把王綬琯的科學教育思想傳承下去。
1993年,紫金山天文臺將3171號小行星命名為“王綬琯星”,以表彰王綬琯為中國射電天文學事業(yè)的開拓性貢獻。而年輕后輩們則親切地尊稱他為“科學啟明星”。
在科學浩瀚的星辰大海上,那顆為孩子們引路的星星仍將繼續(xù)閃耀!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