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亚洲欧美91_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丨_久久免費视频精品_在线观看网站深夜免费A√

加快打造原始創(chuàng)新策源地,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努力搶占科技制高點,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科學院建院70周年賀信中作出的“兩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jīng)濟主戰(zhàn)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實現(xiàn)科學技術跨越發(fā)展,率先建成國家創(chuàng)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

——中國科學院辦院方針

首頁 > 學者風采

吳有訓:要留正氣在人間

2019-11-22 中國科學報 溫才妃
【字體:

語音播報

吳有訓

  1936年,清華大學物理系部分師生在科學館前合影。第二排左起為周培源、趙忠堯、葉企孫、任之恭、吳有訓。其中有13人后來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獲得“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1941年,清華30周年校慶,校長梅貽琦陪同西南聯(lián)大三校同仁,在金屬研究所學術研討與演示后合影留念。站立者前排右七為梅貽琦,前排蹲者左六為吳有訓。

1941年,清華大學(西南聯(lián)大階段)領導成員合影。右起:葉企孫、馮友蘭、吳有訓、梅貽琦、陳岱孫、潘光旦、施嘉煬。

1977年夏,吳有訓(右二)生前最后一次會見楊振寧(左一)。

  人物簡介

  吳有訓(1897.4.26—1977.11.30),字正之,江西高安人,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物理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大學“以高水平科研支撐的高質量大學教育體系”的創(chuàng)建者和實踐者。

  科研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對X射線特別是散射和吸收方面的研究。上世紀20年代,在X射線散射研究中,以系統(tǒng)、精湛的實驗和精辟的理論分析,為康普頓效應的確立和公認作出貢獻?;貒螅_創(chuàng)X射線散射光譜等方面的實驗和理論研究,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多原子氣體散射X射線的普遍理論。

  吳有訓很容易給人留下印象,個兒高,1.8米。

  不怒自威,天生一副鎮(zhèn)得住場子的形象。他曾以辭職為擔保,保護愛國運動中的學生。據(jù)稱,在他擔任中央大學校長期間,以類似理由遞交過14次辭呈。他堅持“合則留,不合則去,決不茍同”的原則,成為當時有名的“不愿當校長的中央大學校長”。

  世人都道他“硬氣”,孰不知,一身正氣凜然的背后,支撐他的是對報效祖國的一腔熱情,對學術獨立的強烈追求,以及對科學研究的赤誠熱愛。

  舍棄錦繡前程

  “吳,留在美國有好的科研條件,前程似錦?!敝锢韺W家、芝加哥大學教授康普頓怎么也不明白,盼著留美的畢業(yè)生那么多,為什么已獲博士學位且留校任教的愛徒要執(zhí)意回國。

  “畢竟我是個中國人。”吳有訓接到江西士紳邀請他參與籌辦江西大學的建議后,毅然放棄了在世界科學前沿追光的機會,決定立即回國。

  故事的起點要回到1921年冬,吳有訓考取公費留學生,登上赴美的輪船,兩年后師從康普頓。

  康普頓以康普頓效應聞名于世,該研究被視為近代物理學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或轉折點。但最初,康普頓發(fā)表的論文只涉及一種散射物質石墨,盡管已經(jīng)獲得明確的資料,但只限于某一特殊條件,難以令人信服。吳有訓先后做了7種物質的X射線散射曲線、15種元素散射X線的光譜圖,以科學事實駁回了對康普頓效應的各種否定。

  一時間,吳有訓在物理界聲名鵲起。他的論文被排在美國物理學會第135屆會議的第一位,在美國物理學會第140屆會議上,他一人就宣讀了3篇論文。他以15種元素作為散射物所得的X射線散射光譜曲線,被公認為康普頓效應的經(jīng)典插圖。

  康普頓于192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在所著的《X射線與電子》一書中引用了吳有訓的實驗結果,并認為這是康普頓效應最重要的實驗基礎。晚年他曾感慨吳有訓是他平生“最得意的兩名學生之一”。他的另一位得意門生是阿爾瓦萊茲,于196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康普頓始終不能辨別這二人誰的天分更高。

  1926年秋,吳有訓回到祖國,在一窮二白的中國學術界,這位大高個兒“開疆拓土”。1929年至1932年,他共發(fā)表11篇有關X線散射系列課題的論文。首篇論文于1930年發(fā)表在《自然》雜志,這也是中國人在本土做的近代物理科研成果首次以論文的形式發(fā)表于國際主流學術刊物。

  “實開我國物理學研究之先河”

  回國半年后,吳有訓起初的辦學計劃因戰(zhàn)亂流產(chǎn)。他輾轉在上海大同大學、南京第四中山大學短期任教。

  1927年,吳有訓遇見了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葉企孫。一樣的主張科學救國,一樣的矢志教育與物理,讓這兩位芝加哥大學的校友緊握雙手、密切合作。

  次年,吳有訓受聘為清華物理系教授。他在清華建立起我國最早的近代物理實驗室,開創(chuàng)國內X射線問題的研究。繼第一篇學術論文《論單原子氣體全散射X射線的強度》發(fā)表后,他轉向雙原子氣體及多原子氣體散射等問題的研究,受到國際物理學界的重視和好評。1936年,他被德國哈萊自然科學研究院推舉為院士,成為第一位被西方國家授予院士稱號的中國人。著名物理學家嚴濟慈曾稱贊他的工作“實開我國物理學研究之先河”。

  他開設“近代物理”課程、“實驗技術”選修課,向學生介紹物理學的最新進展、重要的物理實驗,并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科學工作,在精細與有恒?!痹谇迦A的第一堂物理實驗課上,他要求學生用2厘米的短尺丈量3米的距離??此坪唵蔚牟僮?,稍不留神就會出錯,他借此讓學生明白,“在科學實驗中要重視每個細節(jié),差之毫厘,失之千里?!?/p>

  1929年至1938年是清華物理系的春天,10年間,在中國首次成批培養(yǎng)出科學精英人才——當中有22人后來成為院士,占學生總數(shù)的30%以上。

  當年,人們習慣以“葉、吳”簡稱葉企孫和吳有訓。葉吳“互讓”物理系主任,曾在清華留下一樁美談。吳有訓認為,清華物理系是葉企孫從無到有、幾經(jīng)艱辛一手打造的,“自己豈能掠人之美”。最后在校長梅貽琦的協(xié)調下,吳有訓延至1934年9月才正式接棒,而實際上,他從1930年9月起就代理系主任主持工作了。

  不管怎樣互讓,由葉、吳共同倡導的“重學術、做實事、輕名利”的學術精神,卻成為清華、西南聯(lián)大學術精神的支撐。

  杰出教育家

  吳有訓不只是一位出色的物理學家,還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實際上,留美讀博期間他就十分注重吸收、消化美國大學教育學術思想,并形成了他對中國大學教育的基礎構思——“大學教育與科研發(fā)展共進,教師不脫離科研前沿”。

  據(jù)其子吳再生回憶,吳有訓是帶著成熟的學術思想、明確的學術目標,“加盟”清華的。1935年,吳有訓在清華24周年校慶集會做《學術獨立工作與留學考試》的講話,盡述其大學教育思想,其中最著名的當數(shù):以“學術獨立”為宗旨的大學教育思想——

  在中國的學術現(xiàn)況下,大學主要工作的一種,自然是求學術的獨立。所謂學術獨立,簡言之,可說是對于某一學科,不但能造就一般需要的專門學生,且能對該科領域之一部或數(shù)部,成就有意義的研究,結果為國際同行所公認,那么該一學科,可以稱為獨立。所以有意義的研究工作,是決定一個學科是否獨立的關鍵。

  ……

  在葉企孫支持合作下,吳有訓帶頭在清華大學物理系(后并延伸至理學院),組織起我國第一支“名師”隊伍——既是有成就的科學家又是優(yōu)秀教師,從而使1929年至1938年的清華理科教育獲得成功。

  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吳有訓擔任西南聯(lián)大理學院院長,帶動全院教師做科研蔚然成風,并力爭“作出國際公認的高水平科研成就”。在西南聯(lián)大理學院,科研成果最豐盛的是物理系。抗戰(zhàn)八年,西南聯(lián)大物理系在國內外發(fā)表近百篇論文,其科研成就即使拿到當時的國際上比較,也是處于前列的。

  作為中國物理學會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吳有訓在1936年至1946年一直擔任該學會會長(理事長),而西南聯(lián)大物理系事實上成為抗戰(zhàn)期間中國物理學會的“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1938年,在日寇狂轟濫炸的惡劣環(huán)境下,吳有訓還應國家冶金工業(yè)等方面的急需,在昆明大普吉簡陋的土坯房屋里,創(chuàng)建起中國首個金屬物理研究所并兼任所長,為我國金屬物理學科培養(yǎng)了一批骨干人才。

  遠見卓識

  1945年至1948年,吳有訓曾短暫擔任中央大學校長,他的“硬氣”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后人稱“中央大學真正得到師生擁護的校長,恐怕只有吳有訓先生一人”。

  1949年,吳有訓拒絕了國民政府赴臺的邀請。次年,他調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如今的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當所長,同年12月被任命為中科院副院長。

  就像當年在清華鼓勵物理系高考狀元陳新民轉到化學系一樣,吳有訓的眼光還是一如既往的銳利。

  上世紀50年代初,吳有訓提出在中科院增設電子研究所,并將中科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的陳芳允調到北京進行籌備,這是新中國電子學科研工作的開端。事實上,當時科學界有不少人認為,電子技術只有服務性作用,在吳有訓的執(zhí)意堅持下,電子所的設置才得以保留。后來電子技術在全球的迅猛發(fā)展,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先見之明。

  上世紀60年代,他督促并直接參與的“新型共軸泵式紅寶石激光器”、由他直接負責的“人工胰島素合成”項目,均實現(xiàn)了全球第一。

  他這一生,盡最大努力履行“重學術、做實事”的人生目標,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1977年11月30日,吳有訓病故,享年80歲。鄧小平參加了他的追悼會。

  為紀念我國物理界5位老前輩為開創(chuàng)物理學事業(yè)和創(chuàng)建中國物理學會所作的貢獻,中國物理學會設立“物理獎”,吳有訓正是5人之一。

  人物生平

  ●1897年 生于江西省高安縣黃沙鄉(xiāng)(今高安市荷嶺鄉(xiāng))石溪吳村。

  ●1920年 畢業(yè)于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數(shù)理化部。

  ●1925年 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并留校任教,次年回國。

  ●1928年至1945年 任清華大學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學院院長;其間包括1938年后在西南聯(lián)合大學的8年,任理學院院長。

  ●1936年 當選德國哈萊自然科學研究院院士。

  ●1945年 任中央大學校長。

  ●1948年 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 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1955年 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77年 病故,享年80歲。

  記者手記

  從諸多歷史資料可以看出,吳有訓是一個很純粹的人。

  他主張“學術獨立”,通過一個個學科的獨立實現(xiàn)大學和國家的學術獨立;他和葉企孫“互讓”物理系主任,秉持的是中國文人“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則,“不掠人之美”。

  這種“純粹”也可以理解為實現(xiàn)初心的一種態(tài)度——摒除一切雜念,從始至終追求心中的理想和道義。對于當下受到名利紛擾的學術界,回歸這種精神境界,尤為珍貴。

  值得一提的是,吳有訓志在教育,特別是他在美國芝加哥大學讀博4年之后,更深刻感受到近現(xiàn)代大學教育必須真正與科研工作相結合,才能獲得進步與發(fā)展。中國的大學教育朝此方向進行改革,才是唯一出路。

  他為了回國辦學以實踐上述改革志向,放棄了導師期望的進一步取得科研成果的“似錦前程”,也使一生“最佳年齡”中的17年,都在進行中國大學的教育、科研及管理的改革實踐。他最終理順了三者關系,為我國大學教育與科研作出了具有開創(chuàng)性與奠基性意義的學術成就與貢獻。

  后來他離開了教育界,但仍心系中國高校教育發(fā)展。在他主持下,中科院1955年完成了物理學數(shù)學化學部委員(即后來的院士)遴選,建立起了學術界公認“確實具有權威性”的中科院物理學數(shù)學化學部。

  然而,由于不愿宣揚的個性和歷史原因,他的不少教育思想并不為人所知。

  2017年是吳有訓誕辰120周年,其子吳再生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指出,吳有訓的大學辦學思想由辦學學術水平、辦學學術道德、辦學學術價值取向三方面構筑而成——以“吳有訓大學教育思想”的實踐,作為辦學的學術水平支撐;以堅持“重學術、做實事、輕名利”的學術精神,作為行為示范;以“以德服眾”,作為辦學的學術道德支撐;是從“學校是教授與學生自己的,一所理想的大學,應以培養(yǎng)人才和研究學術為唯一目標”這一價值取向出發(fā),結合“教育救國”主題進行的。

  細數(shù)他的教育思想,諸如倡導教育與科研并舉,將科研能力視為教師聘任重要條件之一;強調高質量教育,培養(yǎng)既有扎實基礎知識,又具備科學實驗能力的本科大學生……對當前的高校雙一流建設仍然存在深遠影響。

  他以德服眾、教育救國的品格和理念,堪稱高校思政教育的典范。

  斯人已去,但他的精神不會泯滅。在繼往開來的新時代,學術界乃至全社會都需要回歸一種更純粹的正氣、新風——重學術、做實事、輕名利。

 ?。ㄔd于《中國科學報》 2019-11-22 第4版 人物)

打印 責任編輯:侯茜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