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播報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與農業(yè)工程研究所吳躍進團隊在水稻秈粳亞種鎘積累差異的生理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該工作為鎘污染區(qū)選擇合適水稻品種和田間管理措施,降低水稻生產鎘暴露風險提供理論依據。相關成果在國際期刊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發(fā)表。
水稻是占全球半數以上人口的重要的主食,也是重金屬鎘的主要暴露源,長期接觸高濃度鎘可能導致多種疾病。粳稻和秈稻是栽培稻兩個亞種,前期研究顯示,粳稻品種籽粒鎘濃度普遍低于秈稻品種,秈粳水稻亞種在重金屬鎘積累上存在遺傳差異。目前,針對秈稻和粳稻亞種間鎘吸收、轉運和積累的生理差異缺乏系統(tǒng)研究。
課題組在輕度、中度和重度三種不同鎘污染水平下,分析秈粳亞種水稻植株中不同組織器官鎘吸收、運轉和積累的差異,比較秈稻和粳稻品種在營養(yǎng)和生殖階段鎘吸收的特點,研究籽粒中積累的鎘與植株碳水化合物運輸積累的關系。結果表明,參試粳稻組品種在土壤鎘輕度和中度污染暴露條件下籽粒中鎘沒有超過我國谷物鎘限量標準,而參試秈稻組品種在土壤輕度暴露時有約一半品種籽粒鎘超標。
進一步機制研究發(fā)現(xiàn),秈粳亞種品種對鎘的積累差異主要是在開花后(生殖生長期),在不同鎘污染水平下,生殖生長期秈稻鎘吸收速率明顯高于粳稻。在營養(yǎng)生長期和生殖生長期,秈稻鎘吸收對籽粒中鎘積累貢獻率分別為33.8%和66.2%,粳稻分別為44.9%和55.1%。秈稻籽粒中鎘含量與莖鞘中非結構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秈稻中鎘向籽粒轉運伴隨養(yǎng)分轉運同時發(fā)生。
研究結果揭示,可通過選擇秈改粳或導入粳稻相關鎘吸收運轉和積累基因,以及在鎘吸收積累關鍵時期結合灌溉等農藝措施降低水稻生產中籽粒鎘污染風險,保障糧食生產安全。
該工作得到中科院先導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科技服務網絡計劃、安徽省科技重大專項等資助。
不同Cd污染暴露下粳稻(a)和秈稻品種(b)在開花后莖鞘、葉和籽粒中Cd的變化趨勢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