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播報
早期古蟬(上)與晚期古蟬(下)翅膀形態(tài)對比。(中國科學院南古所供圖)
中生代“飛行競賽”生態(tài)復原圖。(中國科學院南古所楊定華繪制)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zhì)古生物研究所獲悉,通過對中生代古蟬的形態(tài)特征進行系統(tǒng)分析,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約1.5億年前古蟬通過新老類群的演替,實現(xiàn)了飛行能力的顯著提升。
這一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南古所學者領銜的國際古生物團隊完成,向公眾生動展示出一場在遠古天空悄然開展的“飛行競賽”。
蟬俗稱知了。在距今約2.6億至1億年前,古蟬總科是具有代表性的樹棲昆蟲。它們在這一時期非常繁盛,保存了大量的化石,并且與現(xiàn)代蟬類也有密切的親緣關系,是研究昆蟲飛行能力演化的理想對象。
此次,研究團隊建立了古蟬的綜合形態(tài)特征數(shù)據(jù)庫,系統(tǒng)重建了古蟬的宏演化歷史。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在約1.5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古蟬類群經(jīng)歷了一次顯著的演替事件。早期古蟬具有近似橢圓形的前翅、較大的后翅和較小的中胸,而晚期古蟬則演化出近似三角形的前翅、較小的后翅和較大的中胸。這種形態(tài)變化使晚期古蟬的飛行能力顯著提升。
“我們發(fā)現(xiàn),晚期古蟬的翅載荷提高了92%,飛行速度提升了39%,飛行肌肉占比提高了19%,顯示出飛行靈活度和效率均有顯著提高。”研究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南古所博士許春鵬說。
領導此項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南古所研究員王博介紹,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飛行競賽”,很可能是由于當時空中出現(xiàn)了新的捕食者。在約1.55億年前到約1.35億年前,早期鳥類迅速繁盛起來,并成為森林中強有力的“捕食家”。早期鳥類多以昆蟲為食,體形碩大的古蟬正是理想的食物來源。這一壓力促進了古蟬類群的演替。
“這一研究為定量計算遠古昆蟲的飛行能力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也為理解飛行生物的演化歷史提供了重要線索?!蓖醪┱f。
相關成果已于近日發(fā)表在國際學術刊物《科學進展》上。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