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亚洲欧美91_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丨_久久免費视频精品_在线观看网站深夜免费A√

加快打造原始創(chuàng)新策源地,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努力搶占科技制高點,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科學院建院70周年賀信中作出的“兩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jīng)濟主戰(zhàn)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實現(xiàn)科學技術跨越發(fā)展,率先建成國家創(chuàng)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gòu)。

——中國科學院辦院方針

首頁 > 傳媒掃描

【中國科學報】進擊的古基因組研究

2020-08-28 中國科學報 胡珉琦
【字體:

語音播報

  今年5月,《科學》在線發(fā)表了一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領銜的關于華夏族群探源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它揭開了有關中國南北方史前人群格局及遷移與混合這一重大學術問題上的若干謎團;兩個月后,該團隊又發(fā)布最新發(fā)現(xiàn):通過古基因組研究發(fā)現(xiàn)距今約1.1萬年的中國南方未知現(xiàn)代人群,相關研究揭示出中國南方與東南亞人群舊石器時期的遺傳聯(lián)系。

  近十幾年來,古DNA研究發(fā)展非常迅速,國際團隊爭相在數(shù)以億計的基因組數(shù)據(jù)中尋找蛛絲馬跡,破譯人類演化之謎。其中,由付巧妹領銜的古脊椎所古DNA研究團隊,不僅參與重新書寫了歐洲最早的現(xiàn)代人類的歷史,還掀起了亞洲先民演化歷史故事的序幕。

  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古脊椎所在“古基因組揭秘人類演化”領域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在古DNA研究浪潮里大放異彩。

  瞄準學科生長點

  20世紀,古人類學中最著名的學說之一就是夏娃假說。通過對現(xiàn)代人mtDNA(線粒體DNA)變異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一個所有現(xiàn)代人類共同的母親,也就是所謂的“夏娃”,她來自非洲。這一假說的關鍵主張是,尼安德特人和歐亞同時期的古人類被來源于非洲的現(xiàn)代人完全替代,對現(xiàn)代人起源沒有絲毫貢獻,非洲是現(xiàn)代人的唯一起源地。

  但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學界多年的爭論始終相持不下。如果能夠從古老的化石和考古材料中獲取到最原始的生物遺傳信息,與現(xiàn)代人類的遺傳信息進行比較,就可以得到最直接的答案。從20世紀80年代起,世界上許多研究機構(gòu)紛紛建起了古DNA實驗室??稍诤髞淼?0年間,古DNA的保存年限和實驗污染問題嚴重阻礙了它的發(fā)展。

  最終力挽狂瀾的,是后來成為德國馬普學會演化人類學研究所所長的斯萬特·帕博。

  1997年,帕博團隊獲得了第一個遠古人類——尼安德特人的mtDNA。2010年,他發(fā)表了世界上第一個尼安德特基因組草圖,第一次直接比較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組與現(xiàn)今人類的基因組,結(jié)果使得有關人類起源的故事發(fā)生了一個戲劇性的轉(zhuǎn)折。

  這項研究發(fā)現(xiàn),除非洲人以外,當今歐亞人的基因組成里全都包含有 1%~4%的尼安德特人的遺傳成分,這種古老型人類從未被完全替代!這也意味著,古DNA終于可以對個體乃至群體的生物屬性、演化階段、人群遷徙交流等演化的細微過程提供獨立的遺傳學證據(jù),且具有化石證據(jù)無法達到的量化精度。

  從此,古DNA研究作為古生物學一個新的學科分支迎來了它蓬勃發(fā)展的階段。

  古脊椎所在脊椎動物與人類演化的研究領域一直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研機構(gòu)?!翱晒獬岳媳臼遣恍械摹!敝锌圃涸菏恐苤液秃芮宄?,“古生物學這個傳統(tǒng)學科,已經(jīng)在交叉中衍生出新的研究方向和發(fā)展趨勢了,古脊椎所必須緊跟國際學術前沿,發(fā)展新的學科生長點,等它成熟了再布局就失去意義了?!?/p>

  2007年,《華夏地理》第一期雜志上,周忠和發(fā)表了一篇《DNA解讀人類起源》的科普文章,帕博的故事已經(jīng)讓他看到了古DNA研究的巨大潛力。

  2009年,古脊椎所和中國科學院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系教授王昌燧團隊成立了一個含有古DNA平臺方向的人類演化與科技考古聯(lián)合實驗室。實驗室這個平臺方向的第一個成員,就是一位名叫付巧妹的德國博士研究生。當時,她剛前往帕博的團隊學習。

  “方向是看準了,但對人,我們并不了解?!敝苤液椭恢?,出國前的付巧妹并沒有古DNA甚至基因組學方面的經(jīng)驗,能做到什么程度,心里沒底。

  逐浪“黃金時代”

  剛到馬普演化人類學研究所的付巧妹,就趕上了尼安德特人基因組序列草圖的收尾工作。仿佛是轉(zhuǎn)瞬之間,她就成為了古DNA黃金時代的弄潮兒。最重要的是,她在這場大浪淘沙的角逐中堅持了下來,并成為了年輕的佼佼者。

  2010年1月起,付巧妹正式開始負責古脊椎所中德人類演化與科技考古聯(lián)合實驗室古DNA平臺。盡管還在德國求學,但她每年都有幾個月時間回到國內(nèi)撲在實驗室,一點一滴充實這個團隊。

  古人類化石DNA保存差、污染重,難以獲取有效遺傳信息,一直是個棘手的難題。2013年,付巧妹和帕博團隊聯(lián)合開發(fā)了一種類似“釣魚”的古核DNA捕獲方法,將田園洞人化石僅占0.03%的人類DNA從大量來自土壤微生物的DNA中吸附、富集并“釣取”出來。

  2014年,團隊成功從西伯利亞距今約4.5萬年的人類股骨中獲得高質(zhì)量的基因組序列,發(fā)現(xiàn)其約在70萬年前與丹尼索瓦人具有共同的祖先。

  這項研究不僅首次提出了現(xiàn)代人祖先進入亞洲的路線并非只有單一的南線,還確定了現(xiàn)代人祖先與已滅絕古人類——尼安德特人基因交流的時間。此后,她開始將亞洲人群納入開展人類起源和演化歷史的研究,詳實地繪制出冰河時代歐亞人群的遺傳譜圖,首次在時空大框架下展示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一段完整的人口動態(tài)變化情況……

  付巧妹告訴《中國科學報》,古DNA研究的突破本身得益于21世紀初的第二代測序技術及后續(xù)相關古DNA技術的開發(fā)和發(fā)展,使大量之前無法進行古DNA研究的樣本和材料重回研究視野?!暗臘NA絕不僅僅是材料和技術的競爭,關鍵還在于誰能從繁復的遺傳信息中敏銳性地發(fā)現(xiàn)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這就需要研究者有廣闊的視野以及非常強的洞察力。”

  今年5月,付巧妹團隊發(fā)表在《科學》的一項最新成果引起了廣泛關注。它揭示出中國南北方人群的史前分化格局、融合過程和遷徙歷史,而且證實了南島語系人群的中國南方大陸起源。

  這項研究歷時8年,其實早在2014年,她的團隊就已經(jīng)獲得了北方山東和南方島嶼亮島的幾個關鍵樣本的基因組數(shù)據(jù),并且有了一些研究進展??伤t遲不下結(jié)論,因為她心中始終存有疑慮,“島嶼上的人跟大陸上的人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于是,她又花了五年時間,在南方大陸搜尋樣本并攻克該區(qū)域材料古DNA捕獲難的技術難關,最終獲得南方大陸人群的古基因組,從而完結(jié)了南島語系人群起源的爭議。

  就在付巧妹進行這項研究時,她的國際同行正在馬不停蹄地跟她展開“同題競爭”。這些年,古DNA研究蔚然成風,付巧妹和她的團隊一刻都不敢懈怠。

  跨越式發(fā)展背后

  十年,古脊椎所古DNA團隊廣泛開展了古人類及其伴生物種的基因測序工作,豐富了古DNA數(shù)據(jù)庫,為人類起源與遷徙、文明傳播與碰撞、歷史爭議問題給出了全新的解釋。正是有了這些積累,團隊的古DNA研究水平才可以和國外一線研究機構(gòu)“并跑”。

  付巧妹告訴《中國科學報》,能實現(xiàn)這一學科方向的跨越式發(fā)展,一個高水平的古DNA實驗平臺必不可少。她提到,在中科院的支持之下,實驗室完成了兩次非常重要的平臺升級,一次是古DNA數(shù)據(jù)分析平臺,一次是自動化實驗平臺。目前,實驗室技術與設施條件已經(jīng)可以媲美國際頂尖水平的古DNA實驗室。

  “此外,一支能夠高效運轉(zhuǎn)的跨學科研究團隊是保持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备肚擅谜f。如今,“80后”付巧妹的古DNA團隊共有近20名成員,平均年齡30歲出頭,他們來自群體遺傳、生物信息、生物化學、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等學科領域,與傳統(tǒng)古生物研究者有著完全不同的學科背景。

  “培育一個學科方向,必須培養(yǎng)一支團隊,這樣學科面才能鋪得更寬,合作面就會更廣,影響力也會更大。”周忠和強調(diào),“在十年前,古脊椎所這樣小體量的研究機構(gòu),要在一個全新的方向,從頭開始組建一個分支團隊,是有一定難度的?!庇谑?,研究所首先在政策上大膽給予傾斜,尤其在人才招聘和科研資源方面。“分子生物學領域的優(yōu)秀人才在別的單位更容易拿到高薪,我們必須提高人才保障條件才能留住他們?!敝苤液椭毖?。

  此外,在周忠和看來,“大科學問題就要大團隊合作”。對于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要迅速聯(lián)通考古學界、人類學界,有時甚至需要聯(lián)合十幾家研究機構(gòu),在短時間里迅速拉起一張龐大的合作網(wǎng)絡,是個巨大的挑戰(zhàn)。因此,古DNA團隊的成功,與古脊椎所特別是古人類研究團隊及相關單位的深厚積累和全力支持是分不開的。

 ?。ㄔd于《中國科學報》 2020-08-28 第1版 要聞)
打印 責任編輯:張芳丹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quán)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quán)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quán)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