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機構設置
創(chuàng)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文化副刊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中國國家天文臺、日本國立天文臺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在銀河系中發(fā)現了一顆含有較多重元素的特殊恒星“J1124+4535”,顯示出銀河系在誕生和成長過程中曾與小星系合體的痕跡。
這顆老年恒星是迄今為止首次發(fā)現的具有如此多重元素特征的恒星,而相似的恒星在圍繞銀河系附近的矮星系中多有發(fā)現。研究團隊據此認為,此次發(fā)現的恒星是在一個矮星系中誕生的,該矮星系與銀河系碰撞合體后成為銀河系一員。被銀河系合并的矮星系已完全喪失形狀,其原有恒星散落在銀河系中,但恒星的軌道運動及化學構成(元素組成)仍維持合并之前的狀態(tài)。此次觀測結果證明,像銀河系這樣的較大星系是經過多次與小星系的撞擊、合體,逐漸成長為目前這樣的星系的。
人類居住的銀河系是螺旋狀的圓盤結構、恒星稀疏存在的“暈輪結構”。大多數恒星誕生于銀河系形成過程的初期,有些是由氣體在銀河系中集聚誕生;有些是在矮星系中誕生,之后被銀河系吸收過來。這一過程已被計算機模擬預測。
自2014年開始,中日聯合研究小組利用中國的郭守敬望遠鏡(LAMOST,大天區(qū)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甄選出金屬元素含量較少的恒星,日本昴望遠鏡利用搭載的高色散光譜儀(HDS)對選擇的恒星進行詳細觀測。截至目前,已對400多個天體進行了詳細的元素組成測定。此次,他們發(fā)現“J1124+4535”天體具有突出特征,即該恒星鎂、鐵比重較低,重于鐵的重元素相對較多。這是在銀河系首次觀測到的由極端元素組成的恒星。而與其相似的恒星在銀河系周圍的矮星系中已發(fā)現數例,明確顯示該恒星誕生于矮星系,之后被銀河系吸收。
研究成果近期發(fā)表在《自然·天文學》網絡版。
?。ㄔd于《科技日報》 2019-05-10 02版)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