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機構設置
創(chuàng)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文化副刊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日前,中國科學院-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伙伴研究所汪思佳研究組與復旦大學李輝課題組發(fā)表合作研究成果指出:全基因組關聯(lián)分析表明,跰趾特征非漢族群體所獨有。
跰趾,也稱為瓣狀甲,是指小腳趾甲分瓣的特征。該研究針對漢族群體中廣泛存在的跰趾特征進行了分析,發(fā)現跰趾在其他民族群體中也有較高頻率分布。
北方各省,特別是山東,有很多人自稱是明代來自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的移民,他們大都有跰趾特征,并因此認為他們擁有共同的祖先。著名的小說《最后的匈奴》中描寫匈奴人沒有跰趾特征,可以此與漢族區(qū)分。有趣的是,對于跰趾,西方醫(yī)學甚至認為這也許是一種腳部病變,多由摩擦而產生,并有相關治療文獻。只有中國人對跰趾有著如此獨特的民族情懷。復旦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以往進行的一項調查研究表明,在陜西、山西、河南、江蘇、浙江、江西、福建七省的漢族群體中均有跰趾特征的分布。
雖然一些文學作品中認為跰趾是漢族的獨特表型,但遺傳學認為,即使是由主效基因控制的性狀,在同一譜系中也有可能出現多種基因型,從而出現不同特征。所以通過跰趾來區(qū)分漢族,顯然是不合理的。
針對跰趾的描述,迄今為止多限于文學作品,基于遺傳學的研究十分罕見。為此,汪思佳研究組開展了第一個針對東亞漢族人群跰趾特征的全基因組關聯(lián)研究,揭示了小腳趾甲分瓣的一系列特性。研究發(fā)現,跰趾的出現在左右腳不完全對稱,右腳出現率略高于左腳,在男女之間沒有明顯差異。對大于20歲的成年人,年齡不會造成顯著差異。全基因組關聯(lián)分析以及候選基因分析均沒有發(fā)現顯著的主效基因對跰趾具有影響,推翻了之前普遍認可的跰趾符合孟德爾顯性遺傳規(guī)律。研究人員認為該特征更可能是由多個微效基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此外,該研究還對其他民族群體的跰趾進行了分析,通過比較不同族人群中跰趾的出現頻率,否定了跰趾作為民族特征標志的可能性。
(原載于《北京日報》 2017-09-06 13版)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