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機構設置
創(chuàng)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文化副刊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在西太平洋布放6100米潛標。
胡敦欣講解太平洋西邊界流問題。
6月1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研究員領銜17位國內外海洋學家和氣候學家合作撰寫的“太平洋西邊界流及其氣候效應”評述文章在《自然》雜志正式發(fā)表。這是《自然》雜志首次發(fā)表有關太平洋環(huán)流與氣候研究的評述性文章,也是中國在該雜志發(fā)表的首篇海洋領域綜述文章。
應《自然》雜志邀請,胡敦欣院士、吳立新院士、蔡文炬教授等科學家經(jīng)過18個月的努力,完成了這篇長達五千字的權威性文章。該文章系統(tǒng)闡述了有關太平洋環(huán)流與氣候研究的已有發(fā)現(xiàn)和成果,提出了新的假設,指明了該領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該文章系統(tǒng)總結了近期有關太平洋西邊界流與氣候相互關系研究方面獲得的一系列重要科學成果。研究表明,西邊界流的強弱變化對氣候變化(厄爾尼諾/拉尼娜)有重要影響,特別是,近60年來南、北赤道流分叉的南移對整個太平洋氣候的影響巨大,引發(fā)黑潮加強的同時,向北的熱量輸送也在加強,對我國氣候產生重要影響。另外,隨著全球變暖,太平洋西邊界流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印度尼西亞貫穿流-ITF,進而影響全球熱鹽環(huán)流傳輸帶-GTHC和全球氣候變化;太平洋西邊界流影響暖池的熱含量變化,進而影響東亞季風和澳洲季風,暖池熱含量的變化可用于南海季風和我國洪澇、干旱的預測。
在已有研究結果的基礎上,胡敦欣院士等第一次系統(tǒng)分析了太平洋西邊界流北赤道流、北赤道逆流、棉蘭老海流、新幾內亞流等各分支流在厄爾尼諾/拉尼娜過程中的變化規(guī)律,特別提出西邊界流變化及其對氣候的影響會隨著溫室氣體的排放而變化。同時,文章最后還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并呼吁進一步加強觀測、過程研究和數(shù)值模擬,聯(lián)合組織觀測-模擬大型合作計劃以解決尚存的科學問題。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