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播報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徐光憲因病醫(yī)治無效,28日上午10時18分于北京逝世,享年95歲。被譽為“稀土之父”的徐光憲也是著名的化學家和教育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稀土化學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辭世在教育界、科學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動。
徐光憲1920年11月出生于浙江省紹興市,祖籍浙江上虞,1944年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化學系,1947年赴美留學,1951年獲哥倫比亞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并當選為美國Phi Lamda Upsilon榮譽化學會會員和Sigma Xi榮譽科學會會員,科學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對祖國抱有一片赤子情懷的他毅然放棄在哥大任教的機會,克服美國為華人科學家設置的重重困難,回到一窮二白的祖國。
歸國后,徐光憲一直在北京大學化學系任教,指導了近百名博士生和碩士生。高等學?;瘜W系畢業(yè)的學生幾乎都熟悉他編著的《物質結構》。這本站在國際化學前沿的教材自1959年出版以來,已修訂再版印刷了20余萬冊,還榮獲了1988年全國高等學校優(yōu)秀教材特等獎。
教書育人的同時,徐光憲在科學研究上也走出了傳奇的一生。因為祖國的需要,他連續(xù)四次改變自己的研究方向。他最初的科研方向是量子化學,回國后開始轉向研究配位化學,1960年,為適應國家原子能工業(yè)發(fā)展的需求,他將核燃料萃取化學作為自己新的研究方向,為打造北大技術物理系這一“核科學家的搖籃”作出了歷史性貢獻。1972年,為扭轉我國稀土工業(yè)的落后狀況,他的研究方向轉向稀土分離方法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并成了這一研究的領軍人物。在此后的漫長歲月里,他和同事們一起創(chuàng)造了稀土世界的“中國傳奇”,特別是他建立的具有普適性的串級萃取理論引導稀土分離技術的全面革新,使我國實現(xiàn)了從稀土“資源大國”到“生產(chǎn)大國”的飛躍,改變了世界稀土產(chǎn)業(yè)和市場格局,被國際稀土界驚呼為“中國沖擊(China Impact)”。1978年,基礎科學受到重視,他又重新開始最初選定的量子化學方向的科學研究,培養(yǎng)研究生,著書立說,不亦樂乎。
徐光憲有一句名言:“我們做科研的有一個信念,就是立足于基礎研究,著眼于國家目標,不跟外國人跑,走自己的創(chuàng)新之路。”這句話也被寫進北京大學發(fā)布的訃告中,在悲痛中鼓勵著科學人繼續(xù)前行。據(jù)悉,為沉痛悼念徐光憲,北大在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A區(qū)104多功能廳設立靈堂,自4月30日至5月5日接受吊唁,徐光憲的遺體告別儀式定于5月6日8時30分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
(原載于《光明日報》 2015年04月29日 06版)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